欢迎光临勤耕人教育平台,专注小学教学视频学习交流!

吕映: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要素分析

2020-09-27

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要素分析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吕映

 
学习活动设计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核心,旨在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近年来,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实践中普遍存在泛化现象。将学习活动等同于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导致语文教学难有根本改观。那么,语文学习活动究竟该如何设计呢?本文将集中阐述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核心要素(包括学习任务、学习支架、学习反馈、学习环境和学习成果)与实践要旨,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01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设计是学习活动设计的首要因素。先有学习任务,才能引发相应的学习活动。
 
       语文学习任务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单项的学习任务,譬如,朗读《端午粽》第2自然段,注意读好其中的长句子;也可以是一个相对复杂、综合的学习任务,譬如,学习了《端午粽》,从样子、味道、种类等方面夸一夸“外婆包的端午粽”。可以是读、说,也可以是演、写的任务。并且,一项学习任务又往往包含多种活动类型,比如说的任务就可以细分为讲故事、演讲、解说、规劝、辩论、推销等。
 
       语文学习任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表现为问题(一个问题或者由若干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譬如,学习《我最好的老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怀特森先生为什么会成为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假如怀特森先生来到我们学校,作为校长,你会聘任他吗?作为家长或者学生,你会欢迎他来我们班任教吗?”由问题来启动语文学习活动,问题的解决就意味着学习任务的完成;也可以表现为一项具体的活动要求,譬如,四人小组合作,为动画片《曹冲称象》配音;还可以表现为一个高度整合的学习项目,融合听说读写,甚至融合多学科,联通课内外,譬如学习《丝绸之路》,全班合作,在学校或社区举办小型主题展览“伟大的丝绸之路”。其中,展览的内容包括丝绸之路的由来、地理位置、发生过的故事和历史意义等。展厅的布置需要地图、图片、文字介绍、简短视频。展览还要有现场的解说和故事表演,涉及语文、地理、历史、美术、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这些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就一篇课文或一节课而言,可以由若干学习任务组成的“学习任务群”来驱动学习活动。譬如,学习《一封信》,可以设计结构化的“学习任务群”:
       1. 分别读一读露西写的两封信,画出相关语句。
       2. 比较这两封信,说一说:假如你是露西的父亲,你更喜欢哪一封信?为什么?
       3. 露西有几个字不会写,请你替她把信写完整。
 
       这三项学习任务,先后引发朗读、语境复现识字、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形成观点、说话、写字等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展开过程。
 
       也可以由一个任务来贯穿、统整一篇课文的学习,围绕任务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譬如,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学习《小壁虎借尾巴》。要会讲故事,先要读通课文,依据上下文和图片猜读生字,厘清故事脉络线索(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分别向谁借尾巴?有没有借到尾巴?故事的结果怎样?);要把故事讲具体,还要细读课文,比较发现第3至第5自然段相同的叙事结构(小壁虎来到了哪里——看见了什么——怎么问——对方怎么答),了解小鱼、老牛、燕子的尾巴的不同作用;要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还要体会角色心理,读好四组对话,再加上动作和表情,绘声绘色地合作表演。可见,一项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可以整合多种学习活动,避免教学内容处理的碎片化。

 

 

02

学习支架

 

       学习支架好比建筑行业使用的脚手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困难、障碍时可以借助的技术支撑。它是教师“在场”的体现,也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障。

       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支架包括以下类型。
 
       1. 学习的具体进程或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特别是面对复杂的问题或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商讨,将任务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结构化的学习活动,规划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形式与要求,确保达成目标,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为帮助学生完成“为动画片《曹冲称象》配音”的任务,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先确定学习路径(读官员的议论——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分角色为动画片配音),再有序地开展系列学习活动。
 
       2. 思维的方向与路径。语言与思维密切联系,语文学习活动也与思维活动息息相关。因此分析学习任务,启发思考的方向与路径,尤其是启发学生多角度、开放性、创造性地思考,是重要的学习支架。例如,指导创写《未来住宅》《未来教室》,可以从地理位置、外形、内部构造等角度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居住者、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引发学生创意联想,构想未来住宅和未来教室的独特功能。
 
       3. 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在学习进程中,教师如能结合具体学习内容指点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仅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实现学习迁移。例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常见的阅读任务。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依据文本特点探索具体方法,使学生有法可循,并能了解各种方法的适用语境,提升阅读概括能力。
 
       4. 范例。范例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支架,它是学习活动的示范、样例,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明确学习方向。范例因为直观易学,所以也最适用。比如语文课上的范读、范写,应用就很普遍。可以由教师示范,也可以由学生示范。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范例不仅要呈现学习成果,更要展现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5. 拓展性的学习资源。面对复杂的问题或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学习者往往需要搜集、分析、运用多方面的信息资料,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推论。当学生置身复杂的任务情境,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提供学习资源,可以是创作背景,可以是不同观点,也可以是各种例证;可以是文字、图片,也可以是音频、视频等。拓展性学习资源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事物、事件、现象,促进深度思考、多元思考、辩证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实现预期目标。
 
       6. 各种学习载体和学习工具。语文学习中常用的学习载体包括思维导图、学习单、表格、图画、提纲、小标题、关键词、微课等。不同的学习载体往往适用于不同的任务情境或文本语境。例如,同样是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可以借助图片讲故事,《玲玲的画》可以利用关键词讲故事,《蜘蛛开店》可以用情节结构图作辅助,《亡羊补牢》则可以用表格做支架。学习工具则包括电子白板、iPad、各种APP和学习软件等,它们为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环境保障。

 

 

03

学习反馈

 
       学习是学习者的主体行为,任何人不能越俎代庖。教师的作用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包括开发学习支架,在学习进程中及时提供学习反馈,确保学生始终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从而离目标越来越近。
 
       学习反馈包括四种水平:1.任务和成果水平。这是关于学习结果的反馈,主要是对学习成果正确与否的判定,这是课堂中最常见的反馈类型。2.进程水平。这是对学习任务完成进程的反馈,有助于发展学习策略。3.自我调节水平。这类反馈聚焦学生对自身学习进程的监控,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能力。4.自我水平。这一点通常被归入“表扬”概念之下。其中,进程水平和自我调节水平的反馈对于促进深度学习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因此,教师要注重开发过程性、阶段性评价标准,帮助学生对学习进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监控,使他们感受学习进步,发现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方向;要充分认识同伴反馈的价值,鼓励学生相互激励,合理评价,有效合作,共同发展;还要不断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比较学习方法,发展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效能。

 

 

04

学习环境

 

       学习是个体与所处环境的互动过程。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效能的要素之一。

 

 
       在语文学习中,活动情境就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活动情境,不仅能激发学习动机,促进主体参与,还能凸显语文学习的实际功用,有利于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丰富情感和多元价值。学习科学更深入地揭示了情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所有的知识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结果才能被激活,从而指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运用和学习的迁移。
 
       下面以《千人糕》为例,说明学习活动情境应如何创设。《千人糕》通过父子对话的形式,介绍了一块普通的米糕要经过很多人的劳动的事实,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课文语言质朴浅显,思路清晰严谨,是训练语言、发展思维的好材料。依据文本特点,我们设计了如下活动情境和学习任务:其一,校园中常常见到浪费粮食的同学,请你为他讲讲千人糕的故事,告诉他粮食的来之不易。这项任务整合识字、朗读、阅读理解等活动,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实现语言运用和学习外化。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交际情境,能帮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学会换位思考(“怎么讲故事才能吸引同学”),进而推敲表达方式、词句的运用乃至讲述的语气、语调、眼神和手势。其二,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不爱惜衣服、文具、玩具的孩子,请你为他讲讲千人衣、千人笔、千人本的故事。这项任务由文本语境链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外,相似的活动情境易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帮助顺利实现学习迁移。
 
       在学习活动设计中,活动的情境创设首先要与学习任务相匹配,并与文本语境相吻合。或是为活动设立明确的交际对象,使学习任务发挥真实的交际功能;或是为活动营造特定的情绪氛围,使学习任务兼具促进文本理解、情感体验和言语发展的多重功效。其次,活动过程中角色代入和角色体验至关重要。要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确保学生始终融入活动情境,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最后,活动情境需要整体设计,贯穿学习活动,并由文本语境走向生活情境,促进学习迁移,实现语文学习的终极价值。
 
       除了学习活动情境,人际交往情境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环境。研究表明,学习者与同伴群体的交互学习、协作学习有助于他们激活知识、作出推断,进而建构意义、实现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包括学习任务的合理分工、学习过程的协作支持和学习成果的分享交流;在课堂外,可以借助微信圈、公众号以及各种APP营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交往情境,使学生感受交互学习的快乐,享受合作学习的成就。

 

05

学习成果

 
       学习者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受到自身能力的进步,是引发并维持学习动力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学习成果设计是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习成果设计不是在学习活动结束阶段才发生的。在设计学习任务之初,就要思考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将复杂的学习任务转化为“可见的学习成果”,并为成果的发布、展示提供平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进步或给他人带来的影响。比如,学习《丝绸之路》,在学校或者社区举办小型主题展览“伟大的丝绸之路”,展览的内容、展厅的布置和现场的解说都由学生合作完成;学习《小壁虎借尾巴》,学生绘声绘色讲故事,家长帮助录制音频或者拍摄视频并上传到学习平台,对全班同学及老师和家长开放评论或点赞。这都是“可见的学习成果”,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促成学生主动学习、持续学习。
 
       学习成果设计还要体现丰富性、新颖性、情趣性,契合儿童心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学习《蝙蝠和雷达》,让学生写一写“蝙蝠飞行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研究结论,探究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学习《蟋蟀的住宅》,请学生绘制蟋蟀住宅的平面示意图,感受蟋蟀的住宅工程的“伟大”;学习《草虫的村落》,让学生做一回小编剧,自主选择课文片段,发挥神奇想象,改写成微电影脚本,让观众目睹充满奇趣的草虫生活。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班级合作的方式,完成、发布学习成果,创作“我们的书”,发表论文集、研究报告集,举办故事会、课本剧表演等,让精彩纷呈的学习成果转化为不竭的动力源泉,促进语文学习活动的进一步提升。
 
转自《小学语文教师》2019年第4期